% f5 R' w9 {1 K: U Y+ t7 A% n1 ?) J9 _. P$ k8 w4 F5 p, U1 F
“廿一岁”入职DC政策的思考0 p. W- t3 ]8 D6 @
" r) |5 r: L' x& j0 N6 U7 u
经济财政司谭伯源司长在立法会作施政方针介绍时提到,ZF将向立法会送交禁止廿一岁以下的澳门居民在DC任职的法案。ZF拟把现行入职DC的年龄从十八岁提升到廿一岁,是希望通过政策调整,促使高中毕业生继续升读大学。 & \. ]2 c; Q. w5 l # \ I; s7 d/ O' z 近年来,澳门社会一直担忧,本澳青少年受DC高工资诱惑,年纪轻轻即入职DC,不愿意升读大学,长远而言势必影响澳门人口质素。因此,ZF把入职DC的年龄提升至廿一岁,体现ZF的良苦用心。 " [+ I! u* a& @% O; ?" ]' W# Q, P1 }% j; z0 P6 O
政策未必有预期效果: Y, o- H' l* \. |! n! w
2 F. J. m1 E8 `6 a4 Q; }9 D7 G 但此一政策甫一披露即受到澳门立法会前主席曹其真的质疑。在一篇题为“十八岁与廿一岁”的博文中,曹女士认为,把入职DC年龄提升至廿一岁,有违澳门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尽管笔者未必同意曹女士的这一判断,但曹女士对这一政策的质疑,却提醒我们,“廿一岁”这一新的公共政策,也许并不像起初看上去那样简单、完美。! A& p1 e9 S& E' @0 i0 u
1 l' c5 T5 a2 d# o( L0 n 公共政策的制定历史告诉我们,一项立意好的公共政策,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产生令政策制定者预想不到的副作用。如限定最低工资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劳工利益,但客观上却可能令雇主减少聘用劳工,从而增加失业率。又如美国规定汽车司机在驾驶时必须佩带安全带,目的是保护驾驶者安全,但调查发现,尽管发生事故後司机的死亡率降低,但事故发生率却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司机使用安全带後降低了驾驶时的注意力。这些现象表明,社会是复杂的,一项公共政策可能引起很多其他方面的反应,从而改变该政策预期效果。 q8 f* U- Z0 \ D% |! C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