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论坛

标题: NBA巨星球员——雷吉·米勒 [打印本页]

作者: 天策-思思    时间: 2016-5-29 19:53
标题: NBA巨星球员——雷吉·米勒
本帖最后由 天策-耀山 于 2021-10-4 10:37 编辑 1 I8 k( P5 w/ f: _, a- z0 O
; d& i/ G6 e$ o9 Z3 x( _& {
[attach]4289087[/attach]" S1 h4 Y: S9 {& X5 {

+ K$ d5 Q  T' a5 H( p" m  \2 `3 Y+ y7 K& J" `3 q0 {  ?$ d
基本信息
9 G3 T$ D8 [" m* J

3 v6 `$ c( S0 n  D4 |7 U
/ P+ g+ H7 [1 x. _中文名:雷吉·米勒                                                                                                外文名:Reggie-miller' ~  G# U! }2 X$ _( ~4 }4 [! m
出生日期:1965年8月24日                                                                                     身高:198cm
" i' t, d% O2 w0 C体重:98kg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c, @  u; m' [5 L) N
5 L8 H9 }! H3 W4 C: i& H" R. D* Q
: N! p" i, Z: O$ f
      雷吉·米勒(Reggie Wayne Miller,1965年8月24日——),前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运动员,NBA著名的“关键先生”。因为精准的三分球和比赛末段的得分能力而闻名,在比赛末段他的关键得分表演被球迷称作“米勒时刻”(Miller Time)。
5 P% z8 a) ^/ ~. D8 X/ l' M' X
9 Y( K! p8 ?) _( F) _  雷吉·米勒学打篮球是想锻炼腿部肌肉。由于身材的劣势,他从来没有战胜过姐姐,于是,他转而苦练三分球,希望借助远投打败姐姐。正是这看来简单的想法,让米勒成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分球手。自进入NBA以来,米勒三分球出手6486次,命中2560个,于2011年2月10日前均排NBA历史首位。但是,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2月10日凯尔特人在北岸花园球场对阵湖人,雷阿伦投中其本场第一个三分球追平了由雷吉米勒创造的职业生涯2560个三分球纪录,在2分钟之后,他又在一次快攻中接拉简隆多的助攻投进了一个三分球,从而打破了该项纪录,使该项数字达到了2561。
/ g5 p; i( T# y1 w9 f. R- C5 L7 o* x: A7 m" V
  著名的"米勒时刻"
# _  I4 Z+ Z" I9 c1 ?) {- W  h7 J1 O+ R4 \
  1994年NBA东区决赛第五场对纽约尼克斯队在第四节得到25分,三分球5投5中。- i6 [9 _1 o/ o8 Y
; F1 u/ ?5 J2 m+ T/ M( P
  1995年NBA东区半决赛第一场对纽约尼克斯队在最后18.7秒用了8.9秒得到8分让步行者队反败为胜。
' A2 b  A% Y7 T( ^* [: M& u5 I, x# i. x6 e5 r, l
  1998年NBA东区决赛第六场芝加哥公牛队,晃开迈克尔·乔丹的防守投入致胜三分球。/ _% y$ f9 z8 b7 l: f: e" g/ }

- }$ I( E$ ?1 i' Q" b$ V3 z  2000年NBA东区决赛第六场对纽约尼克斯队第四节得到17分。6 s/ Y* L4 K) y1 a4 U7 m

' v4 K. d+ v) P0 q$ Z7 ]5 A7 L  2002年NBA东区季后赛第一轮第五场对新泽西网队,第四节在中圈投入压哨三分扳平比分,在加时赛第一节最后时刻扣篮再次扳平比分。
4 [# v' m, ~$ m' L) \" I6 Q4 p4 `4 z2 _+ d0 d! h
! ?9 A9 t, _  \2 O7 q) K

  V5 a4 j4 D- p
作者: glggll    时间: 2016-7-26 16: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www.tcelue.tv/)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