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加坡加密大清场,亚太支付格局上演罗生门(转) [打印本页] 作者: 九嶷风 时间: 2025-6-19 09:36 标题: 新加坡加密大清场,亚太支付格局上演罗生门(转) + s" h& e, D6 L; m0 S$ I
/ g. {: t/ u! E) ^9 O: n6 i2 A9 o) M2 J / D9 b5 m% q, g8 r% K, [+ u1 C
: | N6 g0 b+ y( c# y; ]3 q
4 H3 T* Z6 |% I# h; K# _+ I& i# Y
! N% F7 o/ W/ }& W. y" V H
“ 6 月 30 日前必须停止所有业务,否则面临刑事处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5 月 30 日发布的这份声明,在亚洲Web3圈投下了一枚震爆弹。 % K. H, r3 V( I' n' n9 x9 \ $ |8 _! Y( C i L) n3 f( E" o* G8 T, [1 N2 l6 W& O
曾经被誉为“加密避风港”的新加坡,如今以零过渡期的强硬姿态,要求所有未持牌的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全面撤出。家中的沙发、共享办公桌、临时展位——这些都被 MAS 纳入 “营业场所” 的宽泛定义中。只要人在新加坡境内从事数字代币相关业务,服务对象无论海内外,都需持牌合规,否则构成犯罪。 0 k8 H( |" }& @+ Y* s$ E# q 4 `" q( r8 W. k2 S 本文参考了多家本地持牌机构(包括 MetaComp 等)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的一线观察,结合监管原文与市场反馈,尝试理性还原这场大清场背后的政策逻辑、行业反应与未来走向。我们相信,监管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场金融基础设施与信任机制的深层重构。 7 @5 z9 ]0 z" q8 p. H8 O; n8 Z1 s$ ]& H$ m' i% F% v2 i5 y% C& s7 q
01 铁腕清场:新加坡监管逻辑的彻底转向! ]! p1 K" K7 r& P1 l# x
& f$ D) Q; J2 n
这场监管风暴的核心是《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SM Act)第 137 条。它终结了新加坡作为“监管套利天堂”的历史。根据该条款,所有在新加坡设有营业场所并向境外提供数字代币服务的个人或机构,必须获得 DTSP 牌照。 ( _8 \" ^: A/ u2 J& w8 F* G : c. s# y6 w7 Z$ X } 新规的核心是“穿透式监管”逻辑,标志着 MAS 对本地Web3从业者的全面监管正式开启。MAS 对“数字代币服务”的定义几乎涵盖所有加密业务环节:代币发行、托管服务、经纪撮合交易、转移支付服务、验证和治理服务等都在监管之列。 ) [0 V* b# a( b$ u% X' N6 M; k2 ~/ L& u* X
没有牌照?只有离场。 MAS 明确指出:届时尚未持牌者,必须立即停止境外业务;不接受“申请中”状态作为合法存在的依据。 # }* T; G1 ]* \/ \2 m8 R. k6 I3 ]4 N, P" R+ F
为什么新加坡会如此决绝?答案的核心在于对国家“金融声誉”的极致捍卫。2022 年 FTX 暴雷事件让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蒙受损失,导致新加坡金融声誉严重受损,成为政策收紧的直接导火索。 " [- O( I1 S- G# f1 E" h / Z9 o: A2 a& e, Z0 j7 z MAS 在文件中反复强调,数字代币服务具有强烈的跨境匿名属性,极易被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一旦这些以新加坡为基地的公司“出事”,国家将面临全球舆论与监管压力。! p" M; T0 \: J6 O0 p: A3 o# b* O, h
3 M5 _+ j- q$ p* T 02 生存之战:加密企业的艰难抉择 3 f, \6 E$ h/ d% l O- Y8 q: ?" i" b3 [' f
新规一出,在新加坡的Web3从业者迅速分化为不同阵营。 8 X4 ^4 ^; h3 N, U) Y% d- ~ & ?" Z. k$ v9 P; e* t. o" }$ Y 一家代币化运营项目方创始人坦言:“监管本应服务于商业模式成熟、结构清晰的公司,而对小团队来说,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与监管打交道,几乎是不可承受的负担。”并不排除彻底搬离新加坡的可能。$ e2 I1 a' R0 ^; {
$ \/ z. x. n w( N% `0 F. [1 L. } 申请 DTSP 牌照绝非易事。企业需具备 25 万新币初始资本、常驻合规官,独立审计机制、并满足严格的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要求,这对初创企业而言门槛不低。: J$ M7 l; Q" s% E1 d
* r& B& F. D" b6 g+ n. k
然而在坡生活多年的本地业内人士则持不同观点:“其实新加坡这几年在Web3领域的监管政策,并没有出现剧烈转向,更多是对既有框架的明确和细化。 7 c1 a) J- c3 X/ P& |$ |4 x S5 e% A
MAS 的监管重点在于数字支付代币(DPTs)以及具资本市场属性的代币,而实用型代币(Utility Tokens)和治理型代币(Governance Tokens)目前并不在其监管核心之列。/ n9 k) U* B2 P6 x/ k
; p7 o A$ u0 a# [+ g
个人从业者成为监管灰色地带。一位深耕 OTC 交易多年的从业者表示:“MAS 现在的目标,其实是想通过这波法规,给一些不太规范的 KOL 和散乱群体敲个警钟。+ c2 _' B7 z. y% J
' i3 s( k. i) P/ d( X
最近已有一些 KOL 和交易所从业者选择暂停业务,出去旅游或保持观望。5 ~: A* @4 O7 o& _/ Q# w4 `% o
+ c: h. N" K8 v. C4 f 03 双城记:香港与迪拜的“抢人大战”——真的有“世外桃源”吗?. [/ ]; A) R! q) K/ |$ g+ e
; R+ C& ]3 ^3 V7 L$ e 当新加坡关上大门,香港和迪拜几乎同时敞开了怀抱。) j' s* `) g1 Q& Y
) |- D# u! X/ D/ R s: i
在新加坡新规出台后,香港立法会议员直接在社交平台 X 上喊话:“如果您目前在新加坡从事相关行业,并有意将总部及人员迁移至香港,我愿意提供协助,欢迎来港发展!% E/ U+ Z1 e+ S$ \! }5 {5 |
t- M% ?0 `% o& {4 }. u+ V; c 香港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招揽姿态。2025 年 5 月 30 日,就在新加坡发布新规的同一天,香港特别行政区ZF在宪报刊登《稳定币条例》,正式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 1 t7 o, p- m$ `, C' Y s. ]+ W" ^$ B0 m( O" Q, e, g" |* H
该条例核心创新在于严准入、强储备、保赎回:要求发行方需要申请牌照,最低注册资本 2500 万港元;实施“ 100% 法币储备+独立托管+月度审计”的监管机制;并确保用户随时能按照面值赎回稳定币。 5 v; K8 h4 _( H. I/ F, A; S* g8 t8 j
与此同时,迪拜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吸引全球加密目光。TOKEN 2049 大会上流行的那句“Habibi, Come to Dubai”(亲爱的,来迪拜吧),已成为迪拜争夺加密人才的生动写照。 ( l, B8 j" n( y7 E$ ^9 n% n/ m! J% D) P
迪拜为企业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税收环境:年收入低于 300 万阿联酋迪拉姆(约 81.5 万美元)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迪拜还设立了全球首个独立的数字资产监管机构——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致力于建立连贯、进步的监管环境。9 Y: i- d3 I- W7 S. c* Y
1 S* P1 Z2 P) s& ^+ ]5 i 但是仅仅是张开怀抱喊出贴心暖人的话语就可以直接毫无顾忌地奔赴吗,笔者表示严重怀疑,一则监管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可能有某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化的趋势和环境中只享受红利而不遵守规则,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国家或地区就会被监管的全球化自动屏蔽在永不停息地全球化资金运转中,所以没有人敢于冒险去无条件地承接;二来Web3也好,稳定币也好,本质上在现有的主权金融监管和主权信用货币主导的体系下,被从默默的路人一下子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是技术创新应用被拿来被吸纳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出路和结果,笔者很讶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看到或听到这些信息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震惊和失望,整个世界都还是运转在一个有规则和相互建立信用默契的基础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乌托邦”世界存在,也许这个“乌托邦”是某些人神往的究极家园,对不起,不是现在,不是当下,不是 Crypto 的“物质”的世界!!! % j* G6 W. H4 u" D v' z, | ?: j* f, j B4 o* g 04 稳定币与 RWA:新监管时代的机遇之地——腾笼换鸟的游戏 8 R: `6 e2 ~/ g. z0 Y: h, D& {2 _# d6 x% g4 a {3 n9 Y
在这场监管地震中,稳定币和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正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7 b6 }6 H% T5 U. p& |% Y1 c & n) x3 m4 g4 U" j& L: c 稳定币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根据德意志银行数据, 2020 年稳定币总市值约为 200 亿美元,到 2025 年 5 月已飙升至 2497 亿美元,五年增幅超过 1100% 。 . U( f& G5 B1 }( l0 N ) Q4 L& S( E: Y1 Z2 a: j 在跨境支付结算中,稳定币活跃度不断攀升。数据显示,过去 12 个月,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结算量高达 2.5 万亿美元,是 2020 年的十倍。 : D4 Z6 v# F; X `7 _' y0 A3 v) q- n6 B& e& p9 U
与此同时,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截至 2025 年 6 月初,链上 RWA 总价值为 231 亿美元(不包含稳定币),同比增长超过 110% 。 + G" [1 `3 Q# @; t' y1 c0 Z }8 _& M! c% I, I( k. j# U5 v( m% L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货币“铸币权”主导权正成为各国角逐焦点。除香港外,美国、欧盟、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在为稳定币的主导权展开激烈角逐。, {) h+ |/ `0 M5 B. b
; \. |2 `+ ?8 u0 g2 f; C; J 美国推出《GENIUS 法案》,试图将稳定币纳入国家战略轨道,以巩固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则试图以统一监管框架重新定义数字金融秩序。 : _3 ]! R V+ D8 n) J6 q! R' k . V. p" v, T5 r4 [ 05 持牌者的护城河:新格局下的战略优势——信任的代价,也是先行者的机会7 C1 a) g' h# @! ~
8 U9 P. g* f4 I% k 在这场监管转折中,能够跨越高门槛、成功持牌的机构,正逐步构建起清晰的竞争壁垒。根据 MAS 官网,截至目前,仅有 33 家公司获得了数字支付代币(DPT)牌照,名单中包括 Coinbase、Circle 与 MetaComp 等。 9 n8 w- ^1 ^8 N4 V( D8 w0 @& a* _( E4 n. |0 t
这些机构不再只是服务提供者,而是新金融秩序中率先完成身份验证的“白名单”成员。MetaComp 正是其中之一。作为 MAS 授权的大型支付机构(MPI),MetaComp 不仅持有跨境支付与 DPT 业务牌照,还在其母公司 Alpha Ladder Finance 的支持下,构建了一个覆盖支付、证券、托管、衍生品等多牌照的综合合规体系。 K+ N m( D- E0 Q$ d, ~) P 7 N: L. x! W. D# |* } 这一架构包括: 6 a$ c% i2 {/ Z' i$ e% Q6 o7 N* f5 Z& v2 |
• 大型支付机构(MPI)牌照,涵盖数字代币支付与跨境支付服务; q9 P7 R4 j/ X) N/ o* p4 t9 |